1、年10月14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他们在校人数约2000万,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
3、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非表面的报告,口头说教。学生在大一时,就加强教育,让学生了解大学的生活多元话,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强化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增强“四个自信”,提高理论素养。
首先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注重知行合一,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加深对知和德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完善自我。
坚持从小事做起。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注重知行合一,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加深对“知”和“德”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完善自我。
多读书。阅读是提高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选择经典名著、哲学著作、历史文献等,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维深度。 多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实和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拓宽视野,提高思考能力。 多交流思想。
只有关心学生的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做学生的贴心人,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培养自我意识和自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和潜能,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这有助于学生对自己产生正面的情感和态度,并相信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师生互动激情迸发,有效地掌握了国家宏观政策,理解了社会热点问题。本节课从教学方式看,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把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学堂”,充分激发学生思维,使课堂充满活力。
着力发挥教师创造性,体现为广大思政课教师不断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创新,提升铸魂育人效果和办学质量。要发挥好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以下几点:学校组织: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场所,应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规划。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计划。同时,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平台。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深入理解不断变化了的新形势,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首先从大学生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开始。
需照顾大学生特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社会实践、军训、原创音乐比赛与素质拓展训练等。不断传递新理念,提升认识,明确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的重要性。切实贯彻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大学生,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始终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要加强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质量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要以改革促发展的理念深化课堂教学。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确立“五个认同”;要坚决抵制“双泛”思想,做好“去极端化”工作;要大力促进民族团结。
各地坚持疏堵结合、分类施教、多方参与、综合施策的方针,灵活运用“五把钥匙”(即思想的问题用思想的方法去解决,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去解决,习俗的问题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宗教的问题按照宗教的规律去做好工作,暴恐的问题用法治和严打的方式去解决)。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配合办班学校开展工作,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改革创新。2014年。
第三十七条 学校应当对师生员工加强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增强反分裂、反渗透意识。发挥好教师在去极端化中的引导作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反对迷信,抵制极端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学校讲台、讲坛、论坛等,散布、传播极端化言论。